【藝術家馮君藍 所有作品 】分享版(無限量):畫心:18*27cm紙張:38*47cm相紙:德國哈內姆勒/頂級純棉含鋇相紙小尺寸限量版:畫心:30*45cm紙張:50*65cm相紙:德國哈內姆勒/館藏蝕刻藝術相紙 限定版數:12版*等候時間:2~4週(需要配合藝術家的時間)*以下作品均能購買,請在訂單備註作品名稱即可。 *裱褙工法耗時費工,訂單需等候2-3週,請耐心等候。*示意圖/模擬圖與實際作品均可能會有色差,不同螢幕之間也顏色不盡相同,以實際作品為主,請多見諒。 *如需完整作品圖錄請私訊詢問。 分享版(無限量):畫心尺寸:18*27cm紙張尺寸:38*47cm媒材:藝術微噴於德國哈內姆勒/頂級純棉含鋇相紙 小尺寸限量版:畫心尺寸:30*45cm紙張尺寸:50*65cm媒材:藝術微噴於德國哈內姆勒/館藏蝕刻藝術相紙限定版數:12版 《微塵聖像》此一系列仍在持續進行中的肖像攝影作品,無意於客觀的記錄寫真,而或者允以稱之為「詩意的靈魂肖像」。它根植於聖言所啓示者,根植於上帝所呼召歷世歷代如同雲彩見證人生命掙扎的故事;以單幅戲劇的形式,道出聖經獨特的人觀。按此觀照所反映出來的人,不是浩瀚宇宙中一連串偶然性的巧合所衍生的意外;不是當代人類學所標記的裸猿;不是慾望的、自立自法的主體;不是什麼能使用工具的、文化的動物。卻是被光照的微塵;是物質與神靈的揉合;是分享了上帝的形象;被賦予永恆意識的有限存有;是上帝盟約的夥伴。並因此活在神性的可能和實際表現出來的緊張、挫敗和焦慮之中,而唯有盼望上帝的救恩之法是賴。此組作品同時反映出作者對聖經的宇宙觀和歷史觀的興趣。聖經所揭示的世界不是一個沒有意義、沒有終極目的、循環不已的封閉宇宙;卻出於創造主奧妙的設計造作,朝向創造的終極目的踽踽前行。聖經的歷史觀,則以一種隱晦而緩慢的方式,啓示著上帝的臨在。 (僅有分享版與更大尺寸,請私訊詢問) (僅有分享版與更大尺寸,請私訊詢問)(僅有分享版)(僅有分享版) 《道在萬物》 「太初有道,道與上帝同在,道就是上帝。……萬物是藉著祂造的;凡被造的,沒有一樣不是藉著祂造的。生命在祂裡頭,這生命就是人的光。」̶̶̶̶約翰福音1章1-4節「一切是一,每一個都在另一個之中。」̶̶̶̶帕斯卡按約翰福音的啟示,上帝借以創造萬物的道,與祂具有相同的神性本質,與祂並在。自有永有的上帝是個靈、是一精神實體、是位格性(獨立的思想、意志、情感)的存有,那麼道也是。由此,若萬物毫無例外的都出自於道體上帝所設計創造;這就意味著,整個宇宙、大自然全體(包括人在內的一切生命現象)並非那麼自然而然,卻源自那真正自在自然的道上帝的創造工作。這也意味著,自然宇宙並非純粹的物質物理現象,而內藴著道所投射的精神性,就好比人造之物內藴著人的精神性。這正是鄙人通過「萬物之道」這組作品所欲表達分享的。在這一系列,富有樸素的儀式性和清教徒美學的靜物照片中,我借助所鋪陳的一片枯葉、一朵木蘭花、一捧木棉、一塊骨骼、一道陽光,或是一條麵包、一只玻璃杯、一瓶水、一座燭台…,使之作為吾人觀照、沉思默想的對應物,藉以體察感悟萬物所根源的道,並喚醒我們對不論是如何微小的自然碎片,或是人造之物的尊重與珍惜。繼而體認帕斯卡所言「一切是一,每一個都在另一個之中。」那萬物一體,出於道也理當歸於道的合一性。 (有分享版與小尺寸)(有分享版與小尺寸)(有分享版與小尺寸) 《互為肢體 》哲學家康德在論到社會與個人時,出於對人類歷史經驗的觀照,他說:人既有使自己社會化的傾向,又有個體化的特性,人的個體化導致彼此反抗,這種反抗使得人的一切天賦逐漸發展起來。人的社會化傾向規定了人的合群性,而人的個體化特性規定了人的不合群性,所以人類是「不合群的群體」。與康德相若,叔本華把人類社會的形象,比喻作一群凍得打哆嗦的豪豬:一群豪豬在寒冬彼此挨近身子,以維持體溫免於凍死,可過不了多久卻因對方身上的硬刺而分開,直到凍得不行,因為取暖的需要而再次靠攏,就此分分合合,使它們在兩種痛苦中擺盪不已……康德與叔本華分別洞析人的人性、人在現實中的社會性需要,其中無可避免的矛盾和無奈,令人不勝唏噓。與這兩人有別,在聖經哥林多前書中,使徒保羅就個人與群體的關係,依照耶穌基督的啓示,而提出他的「肢體論」。他說:「就如身子是一個,卻有許多肢體;而肢體雖多,仍是一個身子……設若腳說:『我不是手,所以不屬乎身子』,它不能因此就不屬乎身子;設若耳說:『我不是眼,所以不屬乎身子』,它也不能因此就不屬乎身子。若全身是眼,從哪裡聽聲呢?若全身是耳,從哪裡聞味呢?但如今,上帝隨自己的意思把肢體俱各安排在身上了。肢體是多的,身子卻是一個。眼不能對手說:『我用不著你。』頭也不能對腳說:『我用不著你。』避免分門別類,總要肢體彼此相顧。若一個肢體受苦,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,若一個肢體得榮耀,所有肢體就一同快樂,你們就是基督的身子,並且各自作肢體。」被攝者:男人/女人,北非黑人/亞洲黃種人,布吉納法索人/台灣人,穆斯林/基督徒。雖是異己,但應互為手足、互為肢體,彼此相愛。 (*僅有分享版與更大尺寸請私訊詢問) 《起雲者》人被視為是大自然的一份子,卻因承載了上帝的屬性,被賦予了自由意志,會思想、會創造,同時也是超越自然的。有別於其他生物,人具有求知本能,可以累積知識。動物天生具有求生本能,卻不會、也不需要去認識宇宙為何?更毋須理解所謂的倫理道德,人則截然不同;人累積了各種知識,會不斷進步、不斷超越,具有超越性。超越性本該是人為了更接近上帝,透過不斷地自我超越,最終成為上帝立約的伙伴,承接他受造的天職,成為「自然園丁」,然而大多數人忽視了自身價值,僅僅為了求生,匆忙度日,藉著追逐金錢、權利及填補永不靨足的慾望,來逃避他因超越的天賦而相應承當的天職,以致內心空虛焦慮,在錯誤的方向中,造成自身與大地的破壞毀滅,最終還是破壞了自然。人既是按照上帝的形象所造,被賦予超越自然的能力,當然也具有創造力。「起雲者」中的手既是上帝之手,亦是被賦予創造力的人類之手,手裡握的木棉象徵一朵雲,這朵雲很鬆、很脆弱,代表著大自然,就好像大自然在人類手中。我們被賦予管理自然的天職,還具有創造力,不斷精進的現代科技也證明,人類可以用人造雨來改變氣候,甚至在基因工程上有卓著成就得以操控生育,繼續發展下去,我們被賦予的能力也有可能導致可怕的後果。此作提醒我們,大自然正如這朵雲般脆弱,我們既要善用如此寶貴天賦,更要謹慎看待使用我們的能力,以至善盡管理之責。 (*僅有分享版與更大尺寸請私訊詢問) 《骨中骨》造物主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個女人,領他到那人跟前,那人說,這是我的骨中的骨……。相信不單是我,許多人都曾經對骨骼著迷莫名。大約四、五歲,有一回飯後,我把幾根豬排骨吃淨洗刷曬乾,充當積木玩具,好比成人把玩胡桃核。小學四年級,放學後和幾個同伴在一塊野地刨坑烤紅薯,卻意外掘出一具人類的顱骨,幾個孩子先是驚嚇,繼而惡作劇地把頭骨拋來扔去、當球踢,我隨即勸阻,只因為出於私慾想佔有它,但最終眾人決議,還是把它上交校方,讓我頗為失落。成長過程中,我先後收集過不同動物的零散骨骼:鳥、鼠、雞、狗、牛、羊、豬、鹿、馬和貝類。有一趟在內蒙二連浩特的旅行,我甚至撿拾到巨蜥乃至鴨嘴龍的骨骼化石碎片和牙齒。在我眼裡,骨骼是物質世界裡最美麗的東西之一。骨骼是組成脊椎動物的堅硬器官,支撐保護身體、協助運動、儲藏礦物質。並有造血功能。骨骼的細胞排列形成最輕盈的結構,卻足以支撐全身的重量。生物的生存必須運動,兔子逃避土狼、獵豹掠食羚羊,人類的屯墾蓋造,全得仰賴骨骼的作用。對於許多低等生物,好比昆蟲、軟體動物、貝類、蝦蟹,外骨骼形成牠們的避難所。昆蟲能跑、跳、飛,但唯獨具備內骨骼,才能使得大如丹頂鶴和兀鷹可以撐起幾尺寬的翅膀,抗拒地心引力翱翔天際;使重量數以噸計的大象可以驚天動地的橫越大草原。骨頭的力量是隱藏、安靜可靠的,它不卑不亢的聯絡、供應並支撐起全副身軀,以完成那些從最實際以至浪漫,最強力以至最溫柔細緻的行動:吃喝行走、挖掘搬運、操作工具機械、舞蹈運動、彈奏樂器、圖繪書寫,以至照護擁抱和愛撫。聚焦骨骼,使我驚訝於造物主精妙的設計,以及祂的慷慨慈悲。此一以「骨中骨」名之的攝影計劃的開端,藉由定睛在零散的動物骨骼和隨興排列,那本是造物主的雕塑,是達芬奇、羅丹、布朗庫西、亨利摩爾和高第靈感的來源,卻也是超越語言文字的立體詩篇,一則又一則神哲學的寓言。 (*僅有分享版與更大尺寸請私訊詢問)(*僅有分享版與更大尺寸請私訊詢問) (*有分享版與小尺寸) (*僅有分享版與更大尺寸請私訊詢問) 作品尺寸與版數說明: 分享版,紙張細節與質感:使用Hahnemuehle頂級純棉含鋇相紙(帶有紙張紋理、低調奢華、影像更溫潤飽和) 小尺寸限量版,使用Hahnemuehle館藏蝕刻藝術相紙(MuseumEtching)(帶有水彩紙紋理、不反光、影像更溫潤低沈) 裱褙做法說明: 因裱褙做法眾多,這邊分享幾個適合這個作品的裱褙方式1.鋁框:單層霧金色鋁框作品(基本裱褙)+壓克力(最基本簡單的裱褙方式) 2.鋁框:雙層淡金色鋁框作品+視覺框卡紙(尺寸與原本的紙白一樣大)前方可以再依照要求加上壓克力 馮君藍,作為一名影像藝術創作者,正職是基督教會的神職人員。馮君藍的作品,用他自己的話說,除了是服侍上帝之外小小的興趣,更是他為之生為之死的信仰觀照。馮君藍的作品逾越了客觀紀錄的層次,以基督教神學為基礎,以單幅戲劇的形式,道出他獨特的藝術觀。站在這個基礎上,他的〈微塵聖像〉肖像系列所反映出人,不是浩瀚宇宙中一連串偶然性的巧合所衍生的意外,不是裸猿,不是欲望的主體,也不是文化的動物;卻是物質與神靈的揉合。是因著被賦予永恆意識而焦慮的有限存有。